高州就像一颗被时光打磨的岭南明珠,静静镶嵌在广东省西南部。每次路过那片红土地,我总会想起第一次尝到的储良龙眼——甜蜜的汁水仿佛还留在记忆里。这座有着1500多年建县史的城市,既保留着古郡的韵味,又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。
从地图上看,高州位于粤西鉴江中上游,地处茂名市中部。整个城市像片舒展的芭蕉叶,东接阳春,南邻电白,西连化州,北靠信宜。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,这个数字可能不太直观——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深圳的大小。
辖下5个街道和23个镇,构成了高州的基本骨架。潘州街道作为老城区,保留着最地道的市井气息;金山开发区则展现着现代工业的脉搏。各个镇子各有特色,长坡镇的冼太文化,根子镇的荔枝林,分界镇的龙眼园,共同编织成高州丰富多彩的城乡图景。
高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大同元年(公元535年),那时叫高凉郡。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才正式得名“高州”。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偶尔能踩到刻着年月的石块,让人恍惚穿越时空。
这里的文化底色很特别,是冼夫人文化、荔枝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奇妙融合。冼夫人这位南北朝时期的岭南女杰,至今仍被当地人尊称为“岭南圣母”。每年正月十七的冼太诞,整个高州都会变成红色的海洋,巡游队伍穿过大街小巷,锣鼓声能传好几里远。
荔枝文化更是刻在高州人基因里的记忆。在根子镇的荔枝贡园,我还见过一棵1300多年的古荔枝树,当地人叫它“荔枝王”。每到成熟季节,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,空气里都是甜香。
最新统计显示,高州常住人口约130万。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家庭,他们大多生活在乡村,延续着世代相传的农耕传统。
民族构成上,汉族占绝大多数,约98%。少数民族中,壮族人数最多,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。瑶族、苗族等民族虽然人数不多,但他们的服饰、歌舞为高州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。
有意思的是,高州话属于粤语高阳片,和广州话有些许不同。当地人说话尾音喜欢拖长,带着种天然的慵懒。记得有次在菜市场,听两位阿姨用高州话讨价还价,抑扬顿挫得像在唱山歌。
这片土地养育的人们,既守着古老的传统,也拥抱崭新的生活。就像鉴江水,千年如一日地流淌,却映照出不同的天空。
高州的经济就像当地特有的四季荔枝,在不同时节绽放着独特光彩。去年走访根子镇时,看到成片的荔枝林间穿插着现代化农业大棚,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恰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缩影。这座粤西城市正以稳健步伐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发展节奏。
高州的经济版图上,农业依然占据重要位置,但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正在稳步提升。三大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,让人想起调色盘上的色彩渐变——农业的绿色底蕴上,逐渐晕染出工业的蓝色与服务业的金色。
农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,继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。工业领域,农产品加工、金属制造、皮革制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。服务业则以商贸流通和旅游业为主力,特别是随着电商进农村的推进,本地特色产品正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这种产业结构让我想起高州老街上的骑楼建筑,底层是商铺,上层住人,既保留传统功能,又适应现代需求。经济发展也是如此,在坚守农业根本的同时,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空间。
高州的农业从来不只是种地那么简单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之一,荔枝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。站在根子镇的观荔台上远眺,连绵的荔枝林如同绿色海洋,到了五月成熟季,整片山坡都会被红色果实点亮。
储良龙眼堪称高州的名片。这种果实大如乒乓球,果肉厚实,甜而不腻。当地人说这是“喝着鉴江水长大的龙眼”,确实,独特的水土条件赋予了它别处难寻的风味。
香蕉产业也很有特色。镇江镇的香蕉种植采用标准化管理,从选苗到采收都有严格规范。去年在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给香蕉套袋,那种精细程度,完全不输工业生产线。
值得一提的是,高州正在推动农业与旅游的融合。荔枝成熟时,许多果园开放采摘,城里人带着孩子来体验农趣。这种“农业+”模式,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。
高州的工业布局讲究“集聚效应”。金山开发区作为工业主阵地,聚集了金属制品、电子配件等企业。每次路过那里,都能感受到制造业特有的忙碌气息。
石鼓镇的皮革产业已有数十年历史,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生产。虽然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,但当地企业正在转型升级,不少厂家开始生产高端皮革制品。
农产品加工是另一大亮点。在分界镇,我看到龙眼加工企业正在开发新产品——除了传统的桂圆干,还有龙眼蜜、龙眼酒等深加工品。这种延伸产业链的做法,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。
重点项目方面,绿色能源和现代农业科技成为新方向。光伏发电项目开始在部分乡镇落地,智能温室大棚也逐渐普及。这些项目可能不如传统工业显眼,却代表着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。
高州的商贸服务透着浓浓的烟火气。城区的金港湾商圈总是人来人往,既有大型超市,也有特色小店。这种混合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,也让商业生态更加多元。
电子商务给农村商贸带来深刻变化。现在很多村子都设有电商服务站,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。记得在曹江镇遇到一位大叔,他种的淮山薯通过电商平台,最远卖到了黑龙江。
物流配套也在不断完善。各个乡镇基本实现了快递全覆盖,虽然速度可能比不上大城市,但确实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种基础设施的改善,为商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旅游业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发展。随着游客增多,特色餐饮、民宿、旅游纪念品等业态逐渐丰富。在长坡镇旧城村,一些村民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,既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,又提供了现代住宿体验。
高州的经济就像鉴江的流水,看似平静,实则不断向前。没有爆炸式增长,却有着扎实的进步。这种发展模式或许不够惊艳,但足够稳健,也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。
站在高州任何一座小山的山顶俯瞰,你会发现这座城市像是被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园林。去年秋天在笔架山遇到一位本地老人,他指着远处的群山说:“我们高州啊,山是骨架,水是血脉,古迹是灵魂。”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,确实,高州的旅游资源就藏在这山水人文的巧妙组合里。
笔架山森林公园大概是认识高州自然之美的第一站。这座城市的“绿肺”距离市区仅几公里,却完整保留着原始次生林。沿着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古树遮天蔽日,偶尔能看见松鼠在枝头跳跃。山顶的观景台视野极佳,天气晴朗时能望见整座城市在群山环抱中苏醒的模样。
平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美更加野性。这里是广东少数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,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得惊人。记得第一次去时正值雨季,山间云雾缭绕,溪流声与鸟鸣声交织,那种静谧让人瞬间忘记城市喧嚣。保护区内还有落差近百米的瀑布,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的景象实在难忘。
鉴江两岸的风景带适合悠闲漫步。江面宽阔处如镜,倒映着蓝天白云;狭窄处水流湍急,击打岩石发出悦耳声响。傍晚时分,当地居民喜欢在江边散步,孩子们在亲水平台嬉戏,这幅生活画卷本身就是一道风景。
凤凰岭的杜鹃花海每年春天都会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。满山遍野的红色花朵与翠绿山林形成强烈对比,那种生机勃勃的美,只能用“震撼”来形容。
高州冼太庙不仅是建筑精品,更承载着岭南地区对冼夫人的集体记忆。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庙宇历经多次重修,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。石雕、木雕、灰塑这些传统工艺在建筑上得到完美体现,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。每年冼太诞辰日,这里举行的庙会堪称民俗文化盛宴。
宝光塔静静矗立在鉴江边,已经守望这座城市四百多年。这座明代古塔采用楼阁式结构,八角形的塔身与周边现代建筑形成有趣对话。登塔远眺,鉴江如带,田园如棋,那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感特别强烈。塔内墙壁上保留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,字迹虽已斑驳,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文化气息。
高州古城墙遗址现在只剩下几段残垣,但站在这些斑驳的墙砖前,依然能想象当年城池的规模。最喜欢傍晚时分在城墙根下散步,夕阳把墙砖染成金黄色,偶尔有老人坐在石凳上拉二胡,琴声苍凉,与古老城墙格外相配。
观山寺的建筑群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,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。寺内的古井据说千年不涸,井水清冽甘甜,很多香客会特意带个瓶子装水回家。
仙人洞景区就像为城市人量身定制的自然疗愈所。这里的温泉水质特别好,富含多种矿物质。躺在温泉池里仰望星空,听着洞内滴答水声,所有疲惫都会消散。景区内的度假村设计得很巧妙,既保证私密性,又不破坏自然环境。
玉湖风景区的水面宽阔得像海,却比海多了几分温柔。可以租艘小船在湖上飘荡,或者沿着环湖绿道骑行。湖边有片很大的草坪,周末经常有家庭来这里野餐,孩子们奔跑嬉戏的笑声让整个湖区都活泼起来。
深镇镇的古村落群适合想要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人。这些村子大多保留着传统岭南民居,青砖灰瓦,雕花门窗。住在改造过的老宅里,早晨被鸟鸣唤醒,晚上伴着蛙声入眠,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。村民自种的蔬菜、散养的鸡鸭,简单的烹饪却有着城市难寻的鲜美。
森林公园内的度假木屋让我想起童年树屋的梦想。这些木屋建在树林间,通过架空栈道连接,既保护了地表植被,又给住客带来新奇体验。晚上躺在阳台的摇椅上,看萤火虫在林中飞舞,那种浪漫很难用语言描述。
根子镇的荔枝观光园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结合得恰到好处。荔枝成熟季节,整个镇子都飘着果香。游客可以亲自采摘,果园主人会耐心教你怎么选最甜的果子。站在观荔台上看万亩荔枝林,红色的果实点缀在绿叶间,那种壮观只有亲眼见到才能体会。
马贵镇的高山草甸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乡村体验。这里海拔较高,夏季凉爽宜人,成片的草甸让人恍惚置身北方草原。当地村民开发了帐篷营地,晚上围着篝火聊天,清晨看云海翻腾,这种原始而纯粹的快乐,在城市里早已成为奢侈品。
镇江镇的香蕉海名副其实。连绵不绝的香蕉林构成独特的农业景观,骑行的游客穿行其间,就像在绿色隧道中穿梭。香蕉种植园提供参观讲解,能了解到从种植到采收的全过程,这种知识性的收获让旅行更有深度。
曹江镇的淮山种植基地把农田变成了艺术园。不同品种的淮山开出形态各异的花朵,花期时整片田地五彩缤纷。农庄里可以体验淮山采摘,学习淮山药的制作工艺,最后品尝一桌淮山宴,从视觉到味觉都得到满足。
高州的旅游资源就像当地的手工编织,每根线看似独立,实则紧密相连。自然风光是经线,人文历史是纬线,交织出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。在这里,你不需要刻意寻找景点,因为整座城市本身就是个活着的博物馆。
从玉湖风景区回市区的路上,我遇到一位骑着摩托车的果农,车后载着两筐刚摘的荔枝。他笑着指指蜿蜒的公路说:“以前这些果子要绕三小时才能进城,现在四十分钟就到批发市场了。”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,高州那些令人流连的山水美景背后,其实藏着张精密运转的交通网络。
包茂高速和汕湛高速像两条动脉穿过高州境内,把这座粤西城市与珠三角的距离压缩到三小时车程。去年深湛铁路开通后,从广州南站坐动车到高州只需两个半小时,列车穿过无数隧道桥梁,窗外风景从都市丛林渐变成田园风光的过程特别治愈。
境内公路网编织得相当绵密。207国道、280省道这些主干道保养得不错,路面平整度超出我对县级市的预期。最有意思的是那些乡间公路,它们像毛细血管般连接着各个村镇——去根子镇看荔枝园的路上,柏油路在丘陵间起伏盘旋,两旁荔枝树夹道形成的绿色隧道,让赶路本身都变成享受。
我记得有次从马贵镇回市区,导航导了条新修的旅游公路。双向四车道的路面格外宽阔,沿途设了七八个观景台,每个观景台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山景。这种既考虑通行效率又兼顾观光体验的设计,确实很贴心。
市区公交系统覆盖了主要商圈和居民区,票价还是实惠的一元。车上通常不拥挤,慢悠悠地穿行在老城街道时,能透过车窗看见骑楼下的凉茶铺和街角榕树下下棋的老人。这种接地气的市井气息,是打车时绝对体验不到的。
跨镇班车构成了城乡之间的纽带。这些班车时刻表不太精确,但司机们都有种默契——人坐满了就发车,沿途随招随停。坐在这种班车上,能听见村民用高州话聊家常,闻到刚采摘的农产品散发的清香,半个钟头的车程就像参与了半部乡村生活纪录片。
出租车和网约车在市区很方便,但要去偏远的景点还是建议提前预约。共享单车在鉴江两岸特别受欢迎,傍晚沿着江边骑行道慢骑,江风拂面的感觉能洗掉整天的疲惫。
高州的市政建设在保留老城韵味和满足现代需求间找到了平衡。老城区改造时特意保留了骑楼街的廊柱结构,下雨天逛街不用打伞的设计,至今仍让人觉得巧妙。新城区的地下综合管廊把水电燃气通信这些管线都收纳整齐,街道上看不到蜘蛛网般的电线,天空显得特别干净。
鉴江两岸的防洪堤被设计成多层景观带。最下层是亲水平台,中间是骑行道和步道,最上层是绿化休闲区。这种立体利用空间的方式,既保障了防汛安全,又给市民创造了丰富的活动场所。晚上灯光亮起时,整条江岸变成绵延数公里的光影长廊。
各个公园的配套设施考虑得很周到。笔架山森林公园入口处的停车场足够大,还配有电动车充电桩。山腰的休息站提供直饮水机和母婴室,这种细节处的关怀,让带孩子的家庭也能轻松享受登山乐趣。
在市区用5G网络刷视频基本没有卡顿,这点和珠三角城市没什么差别。有意思的是,连平云山这样的自然保护区内,主要步道都有稳定的4G信号。记得在山上迷路时,靠着手机导航顺利找回主路,那种安全感对独自徒步的人来说特别重要。
乡镇地区的网络覆盖这几年进步明显。在根子镇的荔枝观光园里直播采摘,画面传输依然流畅。当地果农都习惯用手机接订单,快递小哥直接到果园打包发货,新鲜的荔枝第二天就能出现在珠三角的餐桌。数字技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传统的产销模式。
民宿和酒店的WiFi速度普遍不错。在深镇镇的古村落住过一家改造老宅,主人把路由器放在天井的石磨上,信号却能覆盖整个院落。晚上坐在阁楼整理照片,上传几十张高清图也就几分钟的事。
高州的交通与基础设施就像鉴江的水,表面平静如常,内里始终在流动更新。它们不张扬,却默默支撑着每个人的出行选择与生活品质。下次再来时,或许又会发现新的变化——这座城市总在你不注意的时候,悄悄变得更好用、更贴心。
在根子镇的荔枝园里,果农递给我颗刚摘的桂味荔枝。剥开薄如蝉翼的果壳,晶莹果肉在阳光下泛着蜜光,咬下的瞬间汁水迸溅,那种清甜仿佛把整个夏天的美好都浓缩在齿间。高州的味道,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让人记住很久。
高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热腾腾的豆饼角开始的。用本地黄豆磨制的豆腐压成三角块,在平底锅慢煎至金黄,外皮带着焦香,内里依然嫩滑。搭配的酱汁很特别——蒜蓉、花生碎、生抽和几滴山柚油,简单调味却让豆香层次瞬间丰富起来。老街的早餐铺通常凌晨四点就亮起灯,赶早的食客围着矮桌坐下,碗沿升腾的热气里都是市井生活的温度。
薯包籺是刻在高州人记忆里的小吃。木薯粉揉成的皮子透着浅褐色,包裹着炒香的花生、虾米和萝卜干。蒸熟后皮子变得半透明,能隐约看见内馅轮廓,咬下去Q弹中带着脆爽。我常去的那家老店,老板娘总记得我要多加一勺蒜油,她说这样才够“高州味”。
秋冬时节,街头开始飘起狗肉煲的香气。高州的狗肉烹制颇有讲究,先用稻草熏烤去除异味,再加入陈皮、老姜、八角等香料慢炖。肉质紧实却不柴,胶质丰富的皮冻在舌尖融化,配一杯本地米酒最好不过。虽说是道争议美食,但确实承载着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。
荔枝自然是高州最耀眼的名片。根子镇的千年古荔枝园里,那些树干需两人合抱的古树依然年年挂果。妃子笑、桂味、糯米糍这些品种各有拥趸——妃子笑酸爽醒胃,桂味带淡淡桂花香,糯米糍则果肉厚核小。每年六月荔枝节,果园里满是自驾来采摘的游客,孩子们踮脚摘果子的欢笑声和荔枝的甜香混在一起,成了夏日特有的场景。
深镇镇的山地种出的氹仔鱼别具风味。这些鱼在山泉活水里养殖,吃的是水草和野果,肉质格外鲜甜。当地人会做成鱼生,薄如纸的鱼片铺在冰船上,蘸点酱油和芥末,入口的瞬间能尝到山泉的甘冽。若是红烧,汤汁拌饭能让人连吃三碗。
龙眼、香蕉、红烟叶被称为“高州三宝”。储良龙眼果大肉厚,晒成的桂圆肉泡茶最是滋补;高脚香蕉甜糯无丝,适合做拔丝香蕉;红烟叶的香气沉稳,老烟农卷烟时的手法像在完成某种仪式。这些作物散落在丘陵梯田间,构成了高州农业的斑斓拼图。
镇江镇的竹编手艺传了六七代人。老师傅坐在作坊里,青竹篾在指间翻飞,慢慢变成菜篮、鱼篓或是装饰摆件。我买过一只双层饭篮,竹篾细密得连米饭热气都能妥帖留存。师傅说现在年轻人不愿学这手艺了,但他还是每天编些小物件,“就当给老街留个念想”。
高州木偶戏的戏偶是精致的收藏品。樟木雕刻的头像经十几道工序打磨,眉眼传神,胡须用真发植入,戏服上的刺绣都是手工完成。在冼太庙旁的纪念品店,可以买到迷你版戏偶,虽然不能登台表演,但摆在家里书架上,总是段文化的注脚。
角雕和茄雕是少见的工艺。用水牛角雕刻的虾蟹栩栩如生,连螯足上的细刺都清晰可见;用茄子加工成的茶罐,密封性出乎意料地好,存放单丛茶最合适。这些手作器物不量产,碰见全看缘分。
南关街的夜晚最是热闹。不到五百米的街道聚集着三十多家小吃摊,烤生蚝在铁板上滋滋作响,糖水铺的芝麻糊飘着浓香,牛杂档前排着队,空气里各种香味交织成令人食指大动的协奏曲。在这里不必纠结选择,从街头吃到街尾才是正确打开方式。
宝光街道藏着几家老字号。有间专做簸箕炊的店铺,石磨米浆蒸成的米糕切成菱形,淋上韭菜油和芝麻,简单质朴却让人回味。店主是位阿婆,她说这手艺从她奶奶那辈传下来,火候和配料比例从来没变过。
东门市场早晨最鲜活。摊主把当季蔬菜摆成整齐的方阵,活鱼在盆里溅起水花,肉铺挂着的腊肠泛着油光。二楼的熟食区能买到各种粄类、炸物和卤味,很多游客喜欢在这里采购特产,真空包装的芋头糕、萝卜糕成了带得走的乡愁。
高州的烟火气,就藏在这些滋味与器物里。它们或许不够精致,却真实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与记忆。离开时带盒桂圆肉,泡茶时升起的暖香,又会让你想起那个被荔枝林环绕的小城。
站在浮山岭的观景台时,山风把云海吹开一道缝隙,晨光恰好洒在远处连绵的荔枝林上。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,有些风景需要在对的时间遇见。高州就是这样,它的美不张扬,却总在细节处给你惊喜。
三月到五月是拜访高州最舒服的时候。春雨刚过,山间雾气还没散尽,新生的荔枝花带着蜜香。这时候气温维持在二十度上下,薄外套就能应付早晚温差。我记得有年四月在平云山徒步,杜鹃花开得满山都是,偶尔还能看见采茶人背着竹篓从雾里走出来。
如果你专程为荔枝而来,六月是最佳选择。整个根子镇都浸在甜香里,果园里红绿相间,现摘现吃的体验是任何水果店都给不了的。不过这时候游客最多,建议避开周末高峰期。七月到九月虽然热些,但深镇镇的瀑布群水量充沛,玩水消暑正好。
秋冬的高州别有韵味。十月之后雨季结束,天空格外清澈,适合登高望远。仙人洞的秋色层次丰富,枫香树和山乌桕把山谷染成暖色调。即便是最冷的一月,气温也很少低于十度,带件毛衣就能舒服地逛遍古城老街。
第一次来高州的朋友,我通常会推荐住在冼太文化广场周边。这片区域交通便利,步行就能到达主要商业区,晚上想找宵夜也方便。几家连锁酒店设施较新,价格在两百元左右,对追求性价比的游客很友好。
想体验当地生活的话,可以考虑根子镇的民宿。这些民宿大多由老宅改造,青砖瓦房配着现代卫浴,院子里的荔枝树伸手就能够到果子。主人通常会准备家常菜,清蒸氹仔鱼、荔枝木烤鸡,都是城里难寻的滋味。我住过的那家民宿老板每天早晨还带客人去赶集,看当地人选食材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。
餐饮方面,除了上一篇提到的经典小吃,有几家餐厅值得专门前往。新城区的农家乐擅长做全荔枝宴,荔枝虾球、荔枝咕噜肉,水果入菜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。老城区有间三代相传的狗肉煲,秘制酱料配方守了六十多年,晚上九点后基本就卖完了。
时间紧张的一日游可以这样安排:早晨先去品尝地道的豆饼角,然后参观冼太庙了解岭南文化。中午在宝光街道找家小店解决午餐,下午逛根子荔枝文化旅游区,傍晚到南关街把各种小吃尝个遍。
若有两天时间,第一天专注人文景观。上午走访宝光塔和南宫庵群,下午在高州中学旧校区感受百年学府的氛围,晚上入住温泉度假村放松身心。第二天深入自然,驱车前往仙人洞或平云山,在原始森林里徒步,回程时顺便采购些土特产。
一周左右的深度游能解锁更多隐藏玩法。除了常规景点,可以去镇江镇看竹编艺人现场制作,到深镇镇体验氹仔鱼捕捞,甚至跟着果农学习荔枝嫁接技术。高州的魅力需要慢下来体会,那些不在旅游手册上的小村落,往往藏着最动人的风景。
山区天气变化比预报来得快。我的背包里永远备着折叠伞和薄外套,有次在浮山岭就遇上了突如其来的太阳雨,幸好准备充分。雨季出行更要小心,部分乡道可能因滑坡临时封闭,出发前最好向民宿老板打听路况。
当地人的作息习惯值得留意。很多老字号餐厅下午两点到五点休息,夜市则要七点后才真正热闹起来。合理安排用餐时间能避免饿肚子。菜市场早晨六点就开始活跃,想买最新鲜的食材得赶早。
交通方面,市区打车很方便,但去偏远景点建议包车。我和朋友合租过当地司机的车,一天三百块左右,他们熟悉小路还能兼职导游。如果自驾,注意农村地区偶尔有家畜窜上公路,减速慢行总没错。
最后想说,高州最珍贵的往往不是规划好的景点。可能是集市里阿婆送你的一颗龙眼,也可能是民宿老板多给你加的那勺酱料。带上开放的心态,允许行程有些意外调整,这座小城会回报你更多温暖记忆。
